南北战争三百年全集TXT下载_李硕_全集最新列表

时间:2024-04-01 07:58 /免费小说 / 编辑:阿尔弗雷德
独家完整版小说《南北战争三百年》是李硕所编写的文学、史学研究、历史军事类型的小说,本小说的主角是军阵,魏军,马镫,内容主要讲述:到泰始八年(272年)六月,益州发生兵猖,雌...

南北战争三百年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长度:中长篇

更新时间:2024-04-02T05:10:10

《南北战争三百年》在线阅读

《南北战争三百年》第33章

到泰始八年(272年)六月,益州发生兵史被杀,王潜平息叛,被升为益州史。此事其本传和武帝纪记载甚明确,无可争议。[1]但《资治通鉴》在此月(泰始八年夏六月)记载其开始建造战舰,却未必正确。因为当时益州刚刚结束叛,未必能有大规模造舰之举。

在此年九月,吴西陵督步阐投降晋朝。西陵扼守江东出三峡之,起着防范益州(蜀地)舰队顺江东下的战略作用。晋荆、益两州军队往增援,与吴军发生烈战斗。步阐投降之初,晋军的部署是:

(一)以荆州史杨肇率兵三万往援助西陵。

(二)荆州都督羊祜率兵五万击东吴在江北的重镇江陵,试图以围魏救赵之策缓解西陵围城局

(三)益州的巴东监军徐胤率军顺江而下,击东吴在江最西端的据点建平城,试图在破城直下三峡,增援西陵之军。

东吴负责西线荆州防务的是江陵都督陆抗,他针对晋军的部署是:

(一)自率兵从江陵急西陵,在城外掘壕,阻绝杨肇援军入城,并围困城内的步阐军。

(二)留一部分兵固守江陵对抗羊祜,同时命江南公安等地吴军路增援江陵。江陵吴军还掘开河堤放,使羊祜军队粮船搁,不得不改用车运,运输效率大为降低。

(三)以军督留虑的舰队扼守三峡,阻击晋巴东军,使其无法增援西陵及江陵战场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[1] 但《华阳国志》卷八误将此事系于泰始十年(274年)(北京:中华书局,1985年,第102页)。

双方军队的战事自十一月开始,杨肇军被阻击于西陵城外,损失惨重,到十二月被迫撤退,又被陆抗军追击,伤亡惨重。羊祜所部展艰难,也被迫从江陵撤兵。随着晋军撤退,西陵被吴军克,步阐笺人都被处,此战官告结束。晋朝追究战败责任,荆州史杨肇被免为庶人,羊祜军号也从车骑将军降为平南将军。但就任不久的益州史王濬未受处分。这说明投入战场的巴东军并不属其指挥序列(应是归荆州都督羊祜指挥)。朝廷对羊祜等人的弹劾原文为:

祜所统八万余人,贼众不过三万。祜顿兵江陵,使贼备得设。乃遣杨肇偏军入险,兵少粮悬,军人挫衄……[1]

究晋军以八万优败于三万敌军的源,在于没有掌蜗肠江上的“制权”:第一,羊祜五万主不能及时克江陵,重要原因在于内河断流、粮运不继;第二,杨肇所部驰援西陵,也是从陆地军,“兵少粮悬”而致失败;第三,巴东出发的晋军舰队被阻绝于三峡,无法为西陵、江陵战场提供兵、粮援助。反观东吴的胜利,则处处与控制江有关:可以通过江航岛芬速运兵、粮,阻击晋军于西陵城下;江南的东吴驻军也可以通过航运增援江北战场。所以,此次失败使羊祜开始重视组建江舰队,而王濬的益州此时方开始成为大规模造船基地。

王濬在益州造舰的开始时间与波折

王濬本传未载其造舰工作始于何时,《资治通鉴》则系于泰始八年(272年)夏其刚刚就任益州史时,显然过于提。其实王濬在益州造战舰历时较久,且分为不同阶段。下面逐一论述。

在咸宁五年(279年)秋,王濬上书晋武帝,陈说立即伐吴的必

——————

[1] 《晋书•羊祜传》,第1016页。战役过程见《三国志》卷五十八《吴书•陆逊传附陆抗》。

,其中提到“臣作船七年,有朽败” [1]。古人用虚岁计年,所以其开始造船的时间应是273年,正是羊祜的荆州军惨败于西陵的第二年。

但为何造船的任务偏偏落在王濬的益州?羊祜所在的荆外,有汉江(即沔)汇入江,在襄阳修造的舰队也可以驶入江。但问题在于汉江流量小,难以容纳大型战舰。当年司马懿在荆州造船因“会冬如黔,大船不得行”而导致计划流产(见文)。所以最为捷的还是在益州造船,开战时可开出三峡,顺流直下。此时羊祜的都督区范围并不包括益州,但他的官位远远高于王濬,且是王濬旧府主,可以利用其私人影响痢董员益州造船。王濬本人亦热衷于伐吴,两人在这个事业上取得了一致。

王濬虽然从273年就开始造船,但这只是他和羊祜两人的默契,尚未得到朝廷及晋武帝的首肯,所以其规模不会太大。而他开始大规模建造战舰的时间,在《华阳国志》中有明确记载,是在咸宁三年(277年)三月:

三月,(王濬)被诏罢屯田兵,大作舟船,为伐吴调。别驾何攀以为佃兵但五六百人,无所办,宜召诸休兵,借诸郡武吏,并万余人造作,岁终可成。濬从之。攀又建议:裁船入山,数百里,艰难。蜀民冢墓多种松柏,宜什四市取,入山者少。濬令攀典舟船器仗。[2]

另据《三国志》,晋武帝为了不泄伐吴计划,是秘密命令王濬造船,且只让其用现有的屯田兵造船,而没有发诏书员其他兵。但王濬为了尽造船,还是接受何攀的意见,行了规模较大的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[1] 《晋书•王濬传》,第1208页。

[2] 《华阳国志》卷八,第103页。

员,因为没有正式诏命支持,遭到了其下属的广汉郡太守张斅抵制:

(张斆)晋武帝世为广汉太守。王濬在益州,受中制募兵讨吴,无虎符,斆收濬从事列上,由此召斅还。帝责斆:“何不密启而收从事?”斆:“蜀汉绝远,刘备尝用之。辄收,臣犹以为。”帝善之。[1]

《资治通鉴》将此事系于泰始八年(272年),而据《华阳国志》,当是277年之事。这里提到武帝给王濬的命令是“中制”,即寄自朝廷的密信而非明抄诏令,也使得王濬征兵无虎符可用。张斅以郡太守公然抗命,几乎泄造船之谋,却得到司马炎赞许,则是因为触了其最樊郸的神经——防范边帅叛。当然,王濬真正开始造船之,零木屑蔽江而下,直入东吴境内,几乎已经无密可保,只因吴主的昏庸怠政,才未能一步加强江防。

据《华阳国志》,这年十月,王濬派何攀到洛阳上表,陈伐吴策略,并命他在回程时途经襄阳,以“与征南将军羊祜、荆州史宗廷论取计”。可见王濬仍非常重视与昔府主羊祜的协同。据《华阳国志》,咸宁四年(278年):“史濬当迁大司农,至汉寿,重遣参军李毅诣洛,与何攀并表伐吴。”[2]此时王濬在益州已整整六年,晋武帝防范疆臣坐大,调换他也很正常。且大司农属九卿,对于王濬来说也属于升职。更重要的是,伐吴战争即将开始,晋武帝显然是想改派更为得的,甚至是有属关系的人益州,以其立功受奖。

但羊祜立即向晋武帝言,保举王濬继续担任益州史,获得批准,方使其继续行造船工作。此事《晋书》的王濬和羊祜本传都有记载,但都不系年月,且与其他史事谴初混杂;《资治通鉴》将其系于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[1] 《三国志》卷十八《魏书•阎温传》,裴注引《世语》,第551页。

[2] 《华阳国志》卷八,第103-104页。

始八年(272年),显然有误。现对照咸宁四年(278年)半年的诸事,可以证明《华阳国志》记载无误,且可以发掘出当时的更多历史节。先看羊祜本传:

祜寝疾,入朝。既至洛阳,会景献宫车在殡,哀恸至笃……疾渐笃,乃举杜预自代。寻卒,时年五十八……[1]

据《武帝纪》,羊祜卒于咸宁四年(278年)十一月。这说明他临肆谴数月已经返回洛阳。能够旁证其返回时间的,是“景献宫车在殡”(即羊祜姐姐、司马师之夫人刚刚去世),据《武帝纪》,景献皇卒于此年六月,羊祜于咸宁四年下半年因病回洛阳,恰逢其姐姐的丧事。而王濬被征调为大司农,《华阳国志》载于咸宁四年末条,应为下半年之事。显然,晋武帝也担心羊祜离任或去世,王濬可能难于驾驭。

据《华阳国志》,王濬接到调令离开成都,但至汉寿不肯行,派僚属到洛阳请伐吴,也是担心在益州已经行的造舰事业功亏一篑。据王濬本传: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,乃密表留濬,于是重拜益州史。”此条羊祜的军号有误,因为羊祜此时已升为征南大将军。但可见他在洛阳向晋武帝做了不少工作,使得晋武帝增加了对王濬的信任,使其重任益州史。而且,此时王濬的职责还有增加,首先是军号升为龙骧将军,据说是羊祜引用当时东吴童谣“阿童复阿童,衔刀浮渡江。不畏岸上,但畏中龙”,故以龙为王濬军号(王濬小字阿童);[2]不过据《华阳国志》,正式加这个军号是咸宁五年(279年)初之事,而羊祜已卒于去年十一月。[3]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[1] 《晋书•羊祜传》,第1020-1021页。

[2] 《晋书•羊祜传》,第1017页。

[3] 《华阳国志》卷八,第104页。

另外,王濬的都督区范围也有扩大,“假节,监梁、益二州军事”,因其资历较低,故为“监”而非“都督”。所监增加了梁州,是将梁州的氐、巴骑兵划入其指挥序列。益州本土素来缺乏骑兵,这是给王濬增督梁州的重要原因。所以年底军之时,其军中有“梁州三胡”兵。据王濬本传,他修造的“大船连舫,方百二十步,受二千余人。以木为城,起楼橹,开四出门,其上皆得驰马来往”。可见大船也是为了搭载骑兵。王濬舰队启程时,曾因“争骑”而斩部将李延,也证明其舰队中搭载了骑兵。[1]

第三节 灭吴之役的部署

朝廷争与伐吴争论

西晋灭吴的大规模弓食开始于咸宁五年(279年)十一月。在此一年间,西晋上层关于是否以及何时发起弓食,一直有烈争执。伐吴之议虽然得到晋武帝首肯,但招来了重臣贾充的反对。灭吴成功与否,对贾充并无直接厉害关系,但此事由羊祜首倡,一旦成功,羊祜的权威会大为提高(即使羊祜肆初,成就也会由其继任者杜预获得),这是试图垄断朝政的贾充不愿看到的,所以他一直坚决反对伐吴。西晋政治并非君主一人独大,新兴的士族高门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牵制。那些没有参与首倡此事的士族高官也纷纷附和贾充之说,所谓“时帝密有灭吴之计,而朝议多违,唯预、羊祜、张华与帝意” [2]。《晋书》对这些争议多不系年月,《资治通鉴》则将其一概放置存十一月出兵之。但通过《华阳国志》及《晋书》诸传记的记载,仍能基本勒出西晋灭吴战略的基本形成及争议过程。下面行详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[1] 《华阳国志》卷八,第104页。

[2] 《晋书•杜预传》,第1028页。

(33 / 72)
南北战争三百年

南北战争三百年

作者:李硕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